2020-05-25
浏览量:1497
坐而论道很容易,起而行之很不易。听道理时都觉得深有感悟,为啥一转身第二天又忘得一干二净。
知与行之间的距离,凡人很远,圣人或君子很近。
远与近之间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,是小我之心与大我之心之间的距离。
所以,上士闻道勤而行之,中士闻道若存若亡,下士闻道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闻道。
从知道一个道理到证得一个道理,有人需要很多年,有人当下顿悟。知道与证得之间的距离是我执与虚己之间的距离。
我执之时,追求的是凡是与我相反的都是错的,凡是与我相同的都是对的。所以,表面上的征询,不是谦虚的问道,而是寻求自己对的依据。
虚己之时,追求的是先空掉自己,没有主观的去听,去想。尝试与对方同步、同频。所以,要想了解豹子,最好的方式是先成为豹子。倘若沙漠里的野狼用沙漠的思维去看大海里鲨鱼的行为,只能是死路一条。
譬如,站在西医的角度去评判中医不科学,是以自己有限的已知去评判无限的未知。正如用牛顿第三定律去评判量子纠缠,是不懂得所有的科学都有其边界和条件。地球上适用的科学并不见得适用于地球之外。
虚己的前提是自己要知道不仅仅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很少,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对这世界的认识也很少很少。我们的已知与未知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。
更何况,随着时间的推移,昨天的对也许是今天的错。今天的错也许是明天的对。所有的对错都是有其空间和时间的边界条件。
所以,对于不同的意见,不同的所谓“大道理”,不妨先不去主观的判断其对错,而是试着进入对方的角度,从对方的视角去思考去观察。
也许换个角度,你会发现世界有所不同。
也许换个角度,你会从仅仅嘴上知道到心上证得,也就是佛家所说的“开悟”。
前空转变,皆由妄见。不用求真,惟须息见。核心是息见,息掉自己的偏见,息掉自己的错见,息掉自己的见和相,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,无相也无见。
从心上证得到行动上体证,是难上加难。此所谓,格物才能致知。格物就是在事上磨,就是在事上体证。
说直白一点,你懂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。满腹经纶的说不如默默无闻的去做。
究其原因,语言的巨人、行动的矮子是对自己缺乏阶段性的自省,是缺乏起心动念处的觉照。
须臾返照,胜却前空。我们需要在事上提升我们的觉知力和觉醒力。
定期的问问自己,做了吗?错了吗?为啥没做?为啥做错?
学会在起心动念处,问问自己的心,对了吗?所谓的致良知,不仅仅看行为看后果,更要看起心动念。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
心外无法,外面的“行”本质上是内心的“念”。念头对了,行为才能对,结果也才能真正的对。所谓真正的“对”是指跨越时间考验的“对”。
如果有一颗真正利益客户的心,时时有利益客户的念头,就会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,而不是从利润角度、业务角度去思考产品。
如果有一颗协助员工成长的心,时时有协助员工成长的念。领导就不会一味批评、评价下属,而会从激发员工的角度主动去当好一个教练。
如果有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,时时有真正爱孩子的念头,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,而不是从父母的面子角度去看考试的成绩。
如此,返回原点,从心出发,观照念头,知与行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步之遥。
该报价仅适用于毛坯房,稍后客户经理联系您,如有任何问题可以咨询客服。
CopyRight© 2019-2024 苏ICP备05012941号-1